< 返回mobile288-365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疾病控制

裂谷热的预防和控制

来源:县卫计局??|??作者:陈鹏??|??日期:2016-10-16 15:48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723通报,我国确诊一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到底什么是裂谷热? 会引发疫情吗?我们就以上问题简单介绍如下: 

   一、 什么是裂谷热?
    裂谷热,也称立夫特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主要影响动物,牲畜感染该疾病可致死亡和流产。也能通过接触动物或蚊虫叮咬传染给人。
   1、传染源:裂谷热主要在家畜(如绵羊、牛、骆驼和山羊等)中引起流行或暴发,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①直接接触受染动物组织、体液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②蚊虫传播,伊蚊、库蚊、按蚊和其他很多蚊种均可传播,但以伊蚊为主。③因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偶有报道,尚未有人-人传播的报道。
   3、人群易感性:人对裂谷热普遍易感,多为隐性感染,病后可产生持续免疫力。

   二、裂谷热的流行特征
   1、 地区分布:目前已有约30多个国家发现该病。裂谷热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主要流行的国家为肯尼亚、津巴布韦、赞比亚、纳米比亚、索马里、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南非、苏丹、毛里塔尼亚、埃及等,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也门也有本病的报道。
    2、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儿童发病较少,男性多于女性,动物养殖和屠宰人员、兽医等为高危人群。
    3、 季节分布:本病全年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

    三、 裂谷热的临床表现
    感染后大多无症状,发病者症状多轻微,如流感样症状,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头痛等。部分出现强制颈项、畏光、食欲减退和呕吐。
  少数人可发展成严重感染:眼部(眼睛)疾病、脑膜炎或出血热。出血热在发病24天后出现,表现为严重肝损伤、出血倾向,如皮肤紫癜或瘀斑、鼻或牙龈出血、静脉穿刺部位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呕血、便血。病死率高,约为50%,多在出血症状36天后死亡。有出血、黄疸症状的患者,10天后血液中仍可检出病毒。

   四、裂谷热的诊断、报告和治疗
    大多数裂谷热病例症状较轻,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疗。对于较为严重的病例,常采用支持疗法。各医疗机构应按照《裂谷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做好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和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可自愈,不到5%的病人发展为视网膜炎、出血综合征、脑膜脑炎。病死率约为1%。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大多数裂谷热病例为轻症病例且病程较短,无需特别治疗,对重症病例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五、裂谷热的预防控制

    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08年印发《裂谷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和《裂谷热诊断和治疗方案》。防控裂谷热疫情的主要措施包括:掌握疫情信息,加强对赴疫区人员以及兽医等高危人群的宣教;加强口岸的动物及人间疫情检疫工作,严防疫情输入;在发现疫情地区,采取防蚊灭蚊措施,防控疫情扩散;同时加强院感控制,防止院内感染出现。 
   1、由于裂谷热在动物中的暴发先于人间病例的出现,应当与动物部门建立联系,了解当地的动物疫情信息,为人间疫情的防控提供预警。
   2、加强对赴疫区人员以及兽医等高危人群的宣教。对赴疫区人员开展宣教,提高防病意识,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暴露机会,避免与患病动物组织、体液等接触,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兽医、实验室人员或医护人员在接触染病动物或病人时,必须加强个人防护。
   3、加强口岸的动物及人间检疫工作,严防国外染病动物及人间病例输入我国。
   4、疫情控制措施。一旦有疫情报告,要立即在家畜养殖场所和人群密集地方,采取消除蚊虫孳生地、药物喷洒等多种措施减少蚊虫孳生,降低蚊媒密度,控制疫情播散。同时教育群众采取个人防护,避免直接与染病动物组织、体液等接触,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5、提高发现和应对能力。各地卫生部门应提高医务人员对裂谷热的发现、识别能力,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本病轻症病例无需特殊治疗,重症病例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您刚刚到过的国家存在裂谷热的疫情,请回国后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不适,请立即就医并向医务人员说明情况。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可自愈,目前为止没有人传人的报道。因此,该病是可防可控不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