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mobile288-365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产业

安康乡仙桃村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来源:??|??作者:??|??日期:2017-08-16 15:48

一、仙桃村产业发展情况

仙桃村位于安康乡东部,与松滋河毗邻,辖41个村民小组,人口4697人,耕地面积8000余亩。近年来,仙桃村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支部核心、党员示范、群众主体”作用,立足当地水乡特色,用“最低的成本、最自然的原材料、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大力推进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兴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示范村。2016年,仙桃高峰日接待游客过千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50元。2017年仙桃村被评为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特别是充分发挥水乡特色优势,大力发展“荷田+”“稻田+”等特色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莲鳅、稻虾、特色蔬菜、休闲产业四大支柱产业。

1.“荷田+”生态产业。荷田套养泥鳅、鳝鱼是一种立体高效种养模式,每亩平均产值在3500元以上,高的可达7000元,每亩纯收益在2500元左右。因为效益高,去年该村莲鳅面积由1000亩发展到今年的3000亩。

2.“稻田+”生态产业。仙桃村现有稻虾养殖700亩,稻虾模式亩产值在4000-6000元,每亩纯收益为3500元左右。这种模式充分利用稻田资源,不仅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还能实现一水两收,增加收益。

3.特色蔬菜产业。仙桃村瞄准农业多功能,精心打造味觉农业产业园,引入线椒、圆椒、彩椒、小米椒、油葵等一批可食可药可景的经济作物。园内各种特色蔬菜总面积达到400亩,亩平均产值约为1.6万元,亩纯收入在7000元左右。

4.农业休闲产业。仙桃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了不少游客,据统计,周末每天接待游客人数超过300人次。仙桃村现有农家乐20家,平均每家年纯盈利在25万元左右。包含吃农家饭、住农家店、体验农家生活、采购农家土特产等在内,仙桃村旅游综合收入1000万元以上。

二、仙桃村发展产业的主要做法

早几年仙桃村还是安康乡的落后村,集体资产负债村,现在却成为全省生态旅游名村。其主要做法有:

1.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支部核心、党员示范、群众主体”作用,让支部能号召、让百姓听号召,坚持抓党建就是抓干部,就是抓民心,就是抓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重点是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了通俗易懂、具有约束力的村规民约,并逐一上户要求人人签字。目前,村民在建设投入上投资投工总额达1500多万元,占总投入的79%。在农村环境综合政治上,实现了“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房前屋后、房里房外常年一个样;在无上访村创建上,实现了矛盾不出户、不出租、不出村,全村百姓还自发拆除了自家围墙,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在土地流转上,百姓给支部承诺,什么时候流转、流转后干什么等等,全听支部指挥,老板来投资只要与支部对接,没有任何障碍。

2.流转整村土地。仙桃村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尤其注重整村土地流转,连片开发服务。按照“四区”的规划要求,即观光农业区、农耕体验区、休闲度假区、农场休闲体验区,成片成块流转3000亩发展“荷田+”生态产业,流转700亩发展“稻田+”生态产业,核心区整体流转400亩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同时也集中流转土地满足必要的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3.引入战略投资。近两年,仙桃村先后引进广东高城农业公司、安乡大方植保公司和县农业投资公司发展农业产业。目前,高城农业投资350万元,大方植保公司投资150万元,农投公司投入200万元。

4.培育新型主体。仙桃村引进龙头公司的同时,特别注重培育本土的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如广东高城农业公司与县农投合作成立了润农生态农业公司,安乡大方植保与县农投合作成立了大农生态农业公司;培育了易农农机、仙桃湘莲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李志辉、陈燕武等生态立体种养大户22个,仙桃人家系列农家乐20家,青年旅社1家和民宿2家。

5.实行农旅融合。仙桃村一直秉承 “产业增收、旅游致富”的理念,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同时,按照“农业景观化”的思路,高标准建设了荷花产业观光园、水稻产业观光园、特色蔬菜味觉园等3个农业产业园,既发展了现代农业产业,又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实现了“基地+景点+产业”三者的统一。比如仙桃的3000亩荷花装点了村庄,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景点。在观光游的基础上,同步开发了荡舟采莲、户外露营、抓鱼比赛等体验游、休闲游。

6.科学分配利益。仙桃村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多种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一是公司与公司按股份分配。如县农投与高城公司和大方公司分别建立了股份合作关系,收益按照各自所占股份比例分配;二是村集体与公司是租赁分配。村集体不参股,只收取集体资产租赁费用,比如土地流转服务费、资产租赁费。三是村民与公司是租赁和劳务分配。群众流转的土地租金每亩是600元,全村流转户青壮劳力400人左右,基本都是在本村就业,按一对夫妇200元/天的标准计算,每年大约150个工作日,一年劳务可创收3万元,过去零星流转时,妇女务工机会少些,现在夫妻都可就地务工。例如村民倪青艾,家里10亩地流转给公司,每年土地流转费有6000元,再加上两个人打工一年有3-4万元,比以前自己种地收入提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