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防汛抗旱??|??作者:??|??日期:2017-08-18 15:48
水,万物之源,生命之本。
古往今来,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始终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水的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基础性、全面性、战略性的问题。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珠江、松花江,此七大水系,由古至今,曾给中华民族带来徐徐福音,亦给中华儿女留下不堪记忆。
据邓拓先生《中国救荒史》中统计,中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59年的2155年间发生的5258次灾害中,水灾1037次,旱灾1035次,位列所有灾种的前两位。两大灾害中,重大水灾常造成瞬间爆发性破坏,重大旱灾则往往绵延数年而对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持久性的破坏,防汛抗旱,在古代便已成为上至帝皇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重要命题。
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资源污染,等等,或天灾,或人祸,大自然以其独有的方式,给人类以或不测或相应的回馈。
历史永远证明一个真理:人与水和谐相处,人类才能享受大自然的恩泽,得到大自然的馈赠。
大千世界,淼淼江河,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那些古老的治水传说从未流失,那些澎湃的江河情怀依然温暖,那些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治理策略熠熠生辉。秉承“敬畏自然”的理念,倡导“人水和谐”的思想,梳理古今防汛抗旱的历史脉络及思想精华,得以识“水”、懂“水”、畏“水”,而上善若水。
作为人类文明四大发源地之一的中国,治水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不断的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光辉。
大禹时期,开渠引水灌田,开挖田间沟洫系统;周定王五年(前602),黄河的第一次大改道,下游河道稍向南移;春秋时期,修建了最早的渠系引灌工程——期思陂、芍陂;《管子·度地》就有水流理论的记载……开启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治水历程。
唐代,制定的现存最早的全国水利法规《水部式》,为我国水利管理的法制化翻开了新的篇章。
进入民国后,国家先后成立了一系列的机构来支持水利科学的发展,南京河海工科专门学校及各流域机构、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一个水利工程学术团体)、我国第一座水利发电站(石龙坝水电站)等等,预示着我国现代水利科学技术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将经历一场革命性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把治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1998年大洪水,促使治水思路的历史性转变。
1999年,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001年,人水和谐思想被纳入现代水利的内涵和体系。
2004年,“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人水和谐”。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在针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中提到,要坚持“人水和谐”这一原则。
针对新的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水利发展方向和治水思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的两大战略性转变。
近几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安全的重要讲话,“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水”的新指示等等一系列新政策、新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
一系列的演变,都在促使着我国水利发展走向天人合一的道路。湖南的防汛抗旱工作,亦紧跟时代潮流,紧扣全国大局,迅速地制定了相应的策略方针,并付诸于果敢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首首振奋人心的铿锵战歌。